首页 > 特色文化 > 青城风光

归化城里的四大名井

类型 : 文物古迹

分享到:

青城风光介绍
  •   玉泉井的位置在大召庙的正前方,算是归化城的中心位置,且这里的居民密集,人们对井水的需求量很大,所以玉泉井共有八口井眼。

      

      相传康熙皇帝在第二次征讨噶尔丹的时候路过此地,刚好人困马乏缺少水源,大家一筹莫展之时,康熙皇帝的御马竟然在地上刨出一个泉眼,泉水源源不断涌出,为所有的士兵解了渴。康熙皇帝自己也觉得这泉水分外的甘甜,就赐名为“御泉”,但随着时代变更,“御”字渐渐被“玉”字取代,就有了现在的“玉泉井”。

    130.jpg  

      说到这个故事可能人人都不陌生,起初,玉泉井旁也有井神庙宇,修建扩建的碑文等等。但随着时代的更替,玉泉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。今年76岁的老人刘秀珍说:“玉泉井的井水总是缓缓上升,人们打水频繁的时候,看不到井里有多少水,但也总看不到井水变少,无论人们怎么打水,好像井水总是不多不少。但如果一天一夜都不打水,玉泉井的八个井口就全部溢水,但是只要一打水,溢水的情况就没有了。周围的居民、商户基本都从这里打水,白天打水的大多是住户,晚上打水的就是各个买卖字号。井眼在一个比较高的平台上面,想上平台必须要登上四个台阶。到了冬天,泉水溢出,加上人们打水时会洒到台阶上,台阶上就会结满厚厚的冰,为了人们方便,有人把台阶上的冰凿出一个洞,刚好能放进去一只脚。大家担着水桶小心翼翼地踩着台阶。一般住户家里都会准备两个水缸,一个水缸放玉水,也就是玉泉井里打回来的水,因为味道甘甜,所以又叫甜水;另外一个水缸就放普通井里打来的水,普通的水就是洗衣用,玉水就用来沏茶用。特别是当时的女人坐月子的时候,都要用玉泉井的水熬粥喝,据说玉泉井的水熬的粥是养人的。总之,大家对于玉泉井的水有着特别的情怀。”

      

      海窟井位于清泉街,在归化城的城南,同样因为泉水甘甜而出名。海窟井比玉泉井晚形成了二十多年,有四口井眼。

      

      相传,海窟井与大海相通,井眼可以直接通向大海,就像海水在这里留了一个窟窿。在海窟井的旁边还有一座海窟龙王庙,这座龙王庙中供奉着一位母龙王,黑脸黑身,看着吓人。传说这个母龙王就是四海龙王的母亲,法力比所有的龙王都要高,所以人们认为海窟龙王要经常回到大海,所以专门为这位母龙王在海窟井旁边修了行宫,方便其出入,这样就能给归化城百姓带来风调雨顺的福祉。

      

      据归化城的老住户陶冶回忆:“因为水多,每天早晨担水的人不用带水斗子,只需要带水瓢,一般在四五点去担水,到了井口直接用水瓢舀水就可以了。下午井水的水面就下降了,只能用水斗子提水。那时候海窟井台上有四个井口,井台东侧有一汉白玉雕成的泄水龙头,白天四个井口打水的人很多,水位下降时龙嘴里不会吐水。晚上挑水的人渐渐少了,午夜后水位开始上升,泄水龙口便开始吐水。流出来的水,聚集在井台的东侧,形成一个很大的水坑。在海窟井的东侧有个小土坡,坡上有一棵两三个人才能搂住的大榆树。大榆树的树荫刚好可以遮住井口,让这里的井水总是分外的凉爽,总是感觉像刚刚流出的水一样清凉,所以人们才会觉得这里的水是和大海相通的吧。”

      

      四眼井,恒昌商场西门前的停车场内有一处石头围成的井台,共有四个井眼,上下左右紧密排列,形成一个大的正方形,这四个井眼组合成的一处井就是我们所说的四眼井。

      

      四眼井旁边的白色石碑上刻写的“四眼井重修碑记”中也记载道:四眼井始建于清代早期,位于当时归化城四眼井巷西口,1995年重新修建。最早的归化城城池不大,除了东、西、北三侧城墙和大致范围没有改变外,南门最早是建立在大北街和大东街十字路口处。四眼井的所在地正好处在最初建立的归化城内部,在归化城未扩建以前,大部分的居民都是生活在大北街附近的这块城区内的,所以四眼井的井水成为最早供给归化城百姓居民的饮水。

      

      据生活在附近小巷里的韩长性老人描述:四眼井里的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清泉,清澈甘甜,还有消病祛痛的作用,所以大家都把四眼井称为“甜井”,井口每天都人来人往络绎不绝,甚至有赶着水车往返不停的运水人,他们早早把井水装入水车,再走街串巷卖给不方便打水的家庭。井水停滞一晚就会渐渐积聚,如果一早来担水,直接用瓢就可以从井口舀出水来!多余的水就从井台东边的一个石头雕成的龙头嘴里淌入水塘。现在重新修过的四眼井早就失去了打水的功能,也不见了龙头和水塘,但它的位置和意义却不会因此改变。

      

      大坑井,位于桥头街的东口。这个井何时有,人们不知道,只是知道,这个井在当时老人从小的记忆中就有。一直到很久以后,井里的水还是源源不断的流出来,几代人都从这个井里取水喝。

      

      从小在桥头街长大的曹三虎老人说:“记忆中,大坑井是一个20多平方米的平台,井的四周是石头垒起来高约1米的井身,人们打水的时候,从井台的西北上去,打水之后,从井台西南下去,井台上面是青石板罩面,那时,大坑井有四个出水口,同时,上面也有四块石头做成的井眼,就像现在玉泉井的样子,在井台的东侧,有用大青石凿成的饮马槽,那一凿子一凿子凿出来的痕迹还能清清楚楚的看见,即使现在想起来,依然记忆犹新。井水深约四五米,井水从井里的缝子里流出,都是小泉眼,我们趴在井台上,把耳朵凑过去,就能听见水流的哗啦啦声。”

      

      围绕着大坑井,住着很多居民,人们除了喝这井里的水,有人还指着这口井赚钱,他们便是卖水人,曹三虎说:“桥头街上有一个姓杨的老人,河北老家,脾气很好,性格开朗,瘦瘦高高,天天肩上一条扁担给人们送水,一担水5分钱,住在这条街上的人们,早上都能听见这位老人扁担发出的响声,扁担两边的水桶里装满了水,他走路一颤一颤的,但也不怕水溢出。老人给不方便打水,又需要水的人送水,他就靠这个养家糊口。”


猜你喜欢
地貌特征

类别:地质地貌

荞麦皮巷的点点滴滴

类别:城乡风貌

大召寺

类别:宗教文化